当陆上风电因弃风陷入困境时,资源充沛且易就近消纳的海上风电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并未成为投资的热点。 “卡壳”的海内外风电项目 近日,一座瑞典风场被迫提前10年退役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 据了解,瑞典Vattenfall公司已经开始拆除其位于瑞典东南部的YttreStengrund10MW海上风电场,该风场建成至今已有14年。瑞典工程公司SvenskSjoentreprenad公司承接了此次海上风电场的拆除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1月完工。 另外,该海上风电场采用5台NegMicon公司(麦康公司)NM2000-72机组,虽然建成至今已有14年,但自从2014年9月决定退役以来,仅有1台仍保持运行。 与此同时,国内的海上风电项目也并非顺风顺水。作为南方电网主推的广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投资42亿元的珠海桂山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停滞了超过一年的时间。 资料显示,投资42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9.8万千瓦,拟安装66台已建设3兆瓦的风电机组,这一项目在2012年4月已经获得了国家能源局“路条”。 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的海上风电项目,还承担着海上风电“开发模式示范”“设备国产化示范”“风机基础型式及施工技术示范”“海岛智能电网技术示范”四个示范任务,但现在却陷入整体停滞,这恰恰反映了当前中国海上风电的开发困局。而除了海洋环评,围绕在行业内的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失之交臂“十二五”目标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底列入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总容量为1053万千瓦的44个项目,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投产仅2个,装机容量6.1万千瓦,核准在建9个,装机容量170.2万千瓦,如果算上此前已建成项目,我国现有海上风电总装机量仅44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我国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但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7月底,在建和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76.3万千瓦。 毫无疑问,与原设定的海上风电建设目标“相差甚远”。随着“十二五”的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始,海上风电如何破解现行发展困境,仍面临大考。 众所周知,海上风电的高成本对行业的发展尤为不利,由于海上风电环境特殊,对于风电机组、输变电设施、运行维护都有特殊要求,导致无论风机设备还是运维成本都要高于陆上价格。通常海上风电项目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2倍。在风电机组运行寿命一定的情况下,投入成本高自然会增加发电成本。 而另一方面,不高的电价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2014年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海上风电电价和补贴政策,仅通过采用特许权招标上网电价的方式开发。由于电价政策不明朗,严重制约了海上风电发展。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海上风电价格政策: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潮间带风电项目0.75元/千瓦时,近海风电项目0.85元/千瓦时。但电价政策出台已有一年,海上风电发展并未加快。 一位不愿具名的央企风电开发商表示,0.85元的电价是企业投资积极性较差、产业发展较慢的关键原因。 值得说明的是,现有电价政策仅包括2017年以前项目,但风电开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测风到投产往往需要数年,而价格政策的波动会对其造成极大影响。2017年后价格如何变化也给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带来决策困扰,影响项目进展。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项目审批难也是导致海上风电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与陆地风电通常建设在人烟稀少的丘陵地带不同,海上风电常建于潮间带和近海,海洋、海事、环保等众多部门均对此有不同程度的管辖权利。 对此,国家能源局在9月15印发的《关于海上风电项目进展有关情况的通报》中,积极协调海洋、海事、环保部门依然是其中重要内容。可见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多头管理”依然是个大问题。
中国风能协名誉理事长施鹏飞曾表示,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规模有限,国产风机关键技术依然有待完善,进口风机成本太高,项目周边缺乏大规模的电网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导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成本难以和新出台的电价相匹配。 此外,我国的海上风电场大都处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影响的区域。这些区域气候变化大,频繁遭遇台风、暴雨、潮汐、巨浪等影响,不利于进行海上风电施工建设。因此,我国东南沿海1年的有效施工天数仅为150天左右。这也导致海上风电场的施工工期延长和维护难度加大,增加了开发成本。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进展慢背后关键还是利益,近海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建设风电一旦与其形成冲突,就需要权衡。比如,建设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对当地经济拉动十分有限,不能对投资、就业、税收形成带动,部分地方政府的协调积极性就不高。对于企业来说,在未来发展中,维护好海洋、海事、环保等任何一方的关系都十分重要。 困境之下“十三五”仍需发力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风能因其巨大的社会和环保效益而被中国政府视为能源发展的重点。去年12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其中44个海上风电项目被列入建设方案,总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中国还提出了2020年建成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发展目标。 然而,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是,中国海上风电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政策和管理方面,与欧洲等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14年,欧洲新增海上装机容量148.3万千瓦,占世界新增总量的87%。目前,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只有80多万千瓦,要实现在2020年建成3000万千瓦的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与海上风电发展多重困难的大背景下,挑战相当巨大。 但是施鹏飞表示,虽然风险很多,但随着国内陆上风电优质资源越来越少,发展海上风电是大势所趋,必须要有信心。目前中国海上风电由‘积极推进’改为‘稳步发展’。已经安排了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做准备,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嗅觉更加敏锐,尽管阻力重重,但中国海上风电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歇,自2009年起步以来,中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紧随欧洲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为了降低成本,中国风电企业正努力创新核心施工技术、突破技术局限。 中国各大电力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建设一些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推进一大批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开发。截至目前,中国国电集团已经在江苏建成海上风电48.2万千瓦,是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下一步,国电集团还将重点开发在福建、江苏等地的多项海上风电项目。 与内陆地区风电能源需求不足的情况不同,业内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国内海上风电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是中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对于促进沿海地区治理大气雾霾、调整能源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